2025年5月15日
表现超预期 涌现一批“三好”“双优”选手
日期:2025-07-29 03:41:43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多数省份工业经济提质“快跑”◆■■★,消费市场活力释放,进出口贸易创历史新高……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经济十强省市的表现超出预期,展现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底气与韧性,不断积蓄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能■◆◆■。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GDP增速直观展示经济总量的变动,拿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速,与去年同期比、与去年全年比◆◆、与今年一季度比,更能看出经济发展的趋势与潜力◆◆■。

  从排位变化看,四川在今年的一季度报◆■■★◆◆、半年报中坐稳了全国第五的位次■◆■★■。尽管2023年四川GDP跻身全国第五,但在2024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的排名中仍是全国第六,靠着四季度的贡献,四川2024年全年经济总量回归全国第五。据测算,四川四季度经济总量占全年比重近30%,河南占比约25%◆★。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对照各地确立的全年预期增长目标,十强省市大部分半年增速超过了全年预期增速。7月22日,省委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强调下半年稳住向好势头的压力仍然很大,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抢抓机遇窗口、更加奋发进取,奋战三季度★★◆■、攻坚下半年,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与修订前的数据相比■◆◆★,浙江今年上半年经济总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84亿元◆■◆◆,是全国十强中增量最大的一个,其次是江苏增长了3641.5亿元、广东增长了3482■★■◆◆.9亿元★■、山东增长了3369亿元。四川、湖北的增量均在2200亿元以上。

  近年来,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各地有没有找到扩大有效投资的办法?从上半年数据看★■◆★,广东、江苏、山东固定资产投资处于负增长◆◆★◆;湖北、河南分别同比增长了6.5%、5.1%★■,去年上半年这两省同样分别增长了5■★■.9%、6.5%。

  整体看,十大经济省市的半年增速,普遍高于全国5.3%的增长水平,其中湖北增长6.2%,是十强中唯一增速超过6%的省份;浙江增长5.8%,江苏、河南、福建增长5.7%,山东、四川■★◆★、湖南均增长5.6%。

  粤苏经济总量差距的变化,源于江苏经济增速快于广东,还有个原因不容忽视,国家统计局对上年同期的GDP进行了修订。修订的结果是各省份去年上半年GDP有增有减■◆■,这些都在今年的★◆“半年报■◆★★”成绩单中得以体现。

  从三次产业在全国的份额看,今年上半年十强经济省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全国占比55.70%,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63.8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60★■■.06%,都以极大的分量诠释了“挑大梁”的承重量★■◆◆◆■。

  消费市场的繁荣助推服务业发展壮大。上半年,广东、江苏、山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简称社零)均超过了2万亿元◆■◆★,妥妥的消费大省;同时,有7个省份的“社零”增速超过了国家5.0%的水平。在★■★★★“以旧换新◆■■”等政策刺激下,各地消费活力持续释放★◆■■。比如,1至6月,四川限额以上企业通信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0.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0.2%。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以来,★◆■■◆“苏超”迅速走红◆★■◆◆◆,五六月份“苏超”比赛地所在的饮料及冷饮服务★★◆◆■、快餐服务营业额分别增长21.2%■★■■、6■■◆★.2%◆■★◆★★。

  服务业扮演着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角色。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排名前三的省份为上海、浙江、四川,分别达79.1%、59.8%◆■◆★、59.0%;从增速看◆◆◆■■◆,有6个省份跑赢国家5.5%的增速,湖北同比增长6.4%,浙江、四川◆■■■★★、河南均同比增长6.0%。

  相对而言,工业◆■★、服务业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十强经济省市中有8个超过了全国增速,且全部同比增长7.3%以上,其中福建、河南、湖南分别增长8◆◆◆.7%、8.4%、8◆◆■★◆.2%◆◆◆■。江苏以28391.1亿元的第二产业增加值领跑全国■◆■,盘子足够大■★■◆★◆、速度却不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7■◆.4%★★■。

  7月25日,上海市统计局公布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10的省市至此全部亮出2025“半年报”,有8省跑赢全国增速。近年来,党中央多次强调“经济大省挑大梁”◆■★,要求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川观智库·省情研究所梳理发现,今年上半年,经济十强省市实现GDP40◆■★■.4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61.21%◆◆★★,比去年同期有所提升,全国经济“压舱石■■”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一大批■★■“中国造★◆◆★◆”加快走向世界◆■◆◆■■。外贸第一大省广东的电子元件、机床、无人机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7.3%◆◆★◆◆、18.7%、29.2%,江苏电工器材、船舶出口增长19%、27★◆■★★★.6%★★,四川■◆★■“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102.2%◆★★■。山东上半年进口增长8.1%,是十强省市中增速最快的一个,大宗商品进口3705★◆◆◆■.4亿元◆◆■,增长16.7%◆◆,占全省进口值的54.8%。新市场带来了新变量。上半年■◆■,浙江对欧盟、东盟、拉美★★◆、中东、非洲等市场同比分别增长12■◆◆■★★.1%◆◆★■、16.9%、13.1%、12★■◆◆.1%★◆◆、11.5%。

  广东经济体量占全国十分之一,今年上半年实现GDP68725■■★.4亿元■◆★★■◆,4.2%的增长具有★■◆■★◆“三好”特征★◆◆◆:好于去年同期(3.9%),好于去年全年(3.5%),好于今年一季度(4.1%)。近年来,广东经济承压前行,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爬坡过坎期★★◆◆■,■★◆◆“三个好于”的成绩表明广东经济正延续回升向好的态势。

  一花独放不是春★★★■★,全国41个工业大类行业的增长面不断扩大■■◆■。作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省份之一■◆■■,四川行业增长面达82.5%★◆■,比一季度提高了2个百分点。过去,不少企业存在增产不增利的现象,今年以来各地企业效益持续改善。从1至5月数据看,河南◆★★、湖南、湖北、江苏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6.7%、12◆■■★◆.3%■◆★★■、12◆◆◆■◆★.0%■◆■、10.6%◆★,远高于国家增速★■◆。随着多个行业持续推进◆★★“反内卷”★★◆,促进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更多企业持续增利的前景可期。

  分析湖北的投资结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6%,制造业投资增长12■■★◆★◆.5%■★★◆■。尽管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6%★◆★★■,但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5■◆.9%,朝着止跌回稳的方向迈进。河南的秘诀是大项目拉动■◆★,全省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9.3%,拉动河南投资增长5■★★■◆◆.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彰显信心。扣除房地产开发■★★◆◆◆,湖北■■、河南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1.4%■★★★、18★■■◆.4%。四川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4%★★,由去年全年下降1.3%转为正增长。

  外贸是观察经济活力的晴雨表★◆■■◆■。在国际环境变局与挑战交织、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升温◆◆◆、全球经贸秩序面临严峻考验的背景下,我国外贸顶住了压力◆■■★■◆,今年上半年,全国进出口增长2.9%。十强省市进出口规模占全国比重75★★★.6%,有8个省市跑赢了全国水平■◆■◆■★,其中湖北增长28.4%、河南增长26★★■■★■.2%,山东增长6.8%◆◆★■◆★、浙江增长6◆■.6%、四川增长6.3%。河南去年同期下降4.1%★■★◆,今年强势归来■★◆◆■,连续6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并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湖北去年进出口增速位居中部第一■★■◆★■,今年继续保持高增速,上半年出口增长38◆■◆■★◆.5%。

  经济总量决定排位格局。处于全国十强前三的依然是广东、江苏和山东★■。其中有两个变化值得关注。一是江苏缩小了与广东的差距◆★。去年上半年广东GDP领先江苏1916.2亿元,到了今年上半年变为领先1757◆◆◆■■★.6亿元。二是山东半年GDP首次突破5万亿元■◆。

  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不断融合,产业含新量、含智量不断提升。年初因“杭州六小龙◆■■”出圈的浙江■◆★◆■,上半年工业机器人、锂离子电池、笔记本计算机■■★、新能源汽车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85.7%、65.2%、47◆■★■.3%、43.3%■■◆◆★。广东新能源汽车、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民用无人机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4.7%、42.2%■◆◆★■、34.0%、23.0%■★◆★■■、58.2%◆★◆★■◆。山东汽车★■★◆■◆、铁路船舶◆★■★、电子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2%、21◆★◆.1%、21◆■■■◆.9%。四川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分别增长14.7%★◆★■、22.2%■◆■★★★。

  实现“三好”的省份还有湖南◆■■■■◆,而拿到“双优★◆◆■”的省份要更多一些。比如,浙江、河南、湖北、上海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优于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四川、福建今年上半年的增速优于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各地统计部门在发布解读时使用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向新向好◆★★”等表述★■。